本報2012年6月13日台北訊,莫聞報導
永續發展事涉萬端,不論是發展氣候變遷的因應與調適能力,或是從綠色經濟建立更具韌性或恢復力的社會,政府各部門的治理角色佔有重要分量,台灣也不例外。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各公部門代表,即將在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的帶領之下,前往6月20-22日的Rio+20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取經。
因填補前副署長邱文彥轉任不分區立委的空缺,2月中受命上任的葉欣誠,本是環境教育學者,曾任高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與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所長,著有《地球暖化,怎麼辦?》
搬家公司、《抗暖化關鍵報告》,也是剛實施滿周年的《環境教育法》推手之一。在行政院組織再造、構思環境資源部架構之際,他也以民間學者身分深度參與,提供建言。
面對今年Rio+20高峰會的兩大重點「綠色經濟」與「永續治理框架」,葉欣誠的專業背景,能否讓政府部門上緊發條、加速汰換舊的經濟發展至上思維?葉欣誠認為,因為這次也有許多民間團體參與,希望在相關的未來政策走向方面,加強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形成「網絡」(networking),形成由下而上,特過多元方式的公民對話,把在國際場合所觀察到的新觀念落實在台灣。
葉欣誠表示,已指示環保署永續發展室於7月22日舉辦Rio+20會後研討會,透過此平台讓各領域與會者提供最直接的建議,促成後續更深層的對話,並把討論結果帶到行政院永續會持續落實
LED燈泡。以下為專訪內容整理:
問:Rio+20的重點是綠色經濟與制度框架,以你的觀察,會議討論的重點會是什麼?
答:在我所寫的《抗暖化關鍵報告》中
鳳梨酥,很清楚提出第三的核心概念就是綠色經濟,在日前的全國氣候變遷會議與會前討論中,很多環保團體提到綠色經濟不是只有綠能,這我非常同意。綠能之外還有很多很重要的面向,包括這次會議的七個關鍵議題,就業、能源、永續城市、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、水資源、海洋、災難準備等,每個都和綠色經濟有關。這種廣義的綠色經濟,能夠促進綠色的工作機會與善用再生能源,降低對「地獄來的能源」(化石燃料)的消耗與依賴。而在綠色經濟的體制和架構下,世界各國和不同世代的人,是否都有好的機會可以發展
認證車?這應該是聯合國這種高度的會議應該要處理的事情。
儘管各國綠色經濟該怎麼發展,會有很多歧見和爭端,但如果能回歸到前面講的七大關鍵議題,分別去探討綠色經濟對於七件事情分別有什麼貢獻,這樣會比較具體,也才是目標導向的討論。
關於國際間的爭端,包括北半球對南半球的森林、未開發陸地資源是覬覦的,如2 007年我曾到印尼巴里島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大會,就觀察到擁有豐富雨林的國家,大規模反對已開發國家跨國公司到南部去搜刮森林。類似這樣的事情,會是爭端的來源。
其次是世界的貧富的確很不均,大國和小國的立場不同。像巴西是金磚四國中的大國,但小島嶼和小國的需求,和大國非常不同,在談綠色經濟,有個面向是「財富重分配」、「經濟重分配」,在其中每個國家看到自己的機會和挑戰不一樣,類似爭端也會凸顯出來。
至於談到制度框架的調整,其中一個議題是,原本只是聯合國program層級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EP),各國正討論將其提升為秘書處的正式編制,成為「世界環境組織」(WEO,World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),這對對台灣是好事。
目前台灣只有在WTO與APEC有完整的會員權利,如果UNEP可以提升到WEO,那台灣就有機會比照WTO模式,正式參與聯合國官方的環境事務。
問:行政院團以永續會作為平台整合,目前確認的有哪些單位參與?參與層級為何?
答:這次的行政員團的公部門成員,除了外交部,還有環保署、經濟部工業局、營建署、台江國家公園、農委會林務局、漁業署、經建會等。
問:能源局沒有參與?
答:這次參與會議的費用是由各部會各自勻支既有的預算,能源局缺席是經費不足的問題。從這裡也可看出政府體制讓想要做跨國性的事情,有部分的限制。
問:政府團隊整體參與目標為何?
答:2011年吳院長(吳敦義)就有指示要及早籌辦參加Rio+20會議,只是中間經歷總統大選內閣改組,仍顯得有些匆忙,但還是要努力達成既定目標。
第一是積極參與,參與國際社會關於永續發展體制改革與相關關鍵會議,並讓國際社會了解台灣從1992年(第一次地球高峰會)到現在做了什麼,每十年分別有哪些進展。也會盡可能安排雙邊會談,談判將來與其他國際夥伴合作的可能性。
我認為這20年來,台灣的改變是很大,台灣對於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和深入程度,有根本性的差別。
問:你曾是學者與NGO的一員,綜合您現在身為首長的角色,對政府團隊的參與狀況,看法如何?
答:我到政府部門才三個多月,現今是邁入第二季,這次行政院部會的參與者從處長到科長都有,每個單位都很熱心想要參與,經由幾次的團務會議討論,大家的默契更好。雖然原本期待有更多的資源與經費,不過政府的角色,就是在資源限制下,讓效益最大化,我認為以現有的資源,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。
而這次行政院團也會加強和民間的鏈結,例如6月16日會參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舉辦的一次周邊會議,就很有意義。
問:期待政府團隊與民間團體、學者如何互動和合作?理想狀況是什麼?
答:這次台灣人去,不是只有行政院團,還可能包括幾位立法委員(記者註:本文寫作時,立法院已確定會期延至20日,離22日大會結束只差兩日,應不太可能成行了),還有地方政府台北、新北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加起來也超過60個,另外NGO、學生、以及個別前往的,希望這次前能夠把網絡化(networkuing)做得更透徹一點,在現場互相幫忙、互通訊息。大家是同一個國家,但有不同而多樣化的立場與角色,這樣很正常也很好,可以蒐集到多樣化的訊息,交到不同領域的朋友。
台灣目前對綠色經濟的思考還不夠周全,到現場能夠看到其他國家怎麼做,團員間交換訊息到一個程度之後,政府各單位和民間便能夠繼續對話。
我們已規劃在7月22日舉辦Rio+20會後研討會,透過這個機會,由各領域與會人士針對綠色經濟、制度框架提出最直接的建議。
就像日前舉辦的「全國氣候變遷會議」,政府與民間團體在正式大會之前開了一年的公民會議,透過各種不同方式的公民對話,逐步聚焦,我蠻訝異,真的有聚焦了。
我收到不少政府和民間朋友對這會議肯定的一點是,透過公民公民咖啡館的開會形式,民間團體第一次有機會中高階政府官員對話,各個「咖啡桌」又公部門和NGO代表各一人共同擔任桌長,負責聚焦議題討論,提出結論。這些桌長有很多是簡任級以上,對政策掌握度高,也了解細節。
其實我認為這些文官非常厲害,很有經驗,只是因為框架和行政上的一些慣例和制度所限,有時無法發揮專長。而民間朋友也了解,經由對話,可以交換一些對事情的看法,讓大家做更好
系統家具。
而對話的結果都當然要提到行政院永續會來討論,進入永續會的框架來追蹤。過去官員出國考察回國後,可能只是寫個報告,或是在永續會報告,但這次期待可以在達成決議的過程中,透過更多對話,把民間和地方政府在現場的觀察,更高程度的吸納到決議中來。
當然行政院永續會運作到今天,大家可以持續探討制度面的運作方法要怎麼改變。其實Rio+20這個標題蠻有趣,因為可能還有Rio+30的會議,讓大家對未來還有想像,還有期待。
※ 本文問答內容為專訪過程重點整理,不代表實際問答順序。
轉載自~ 環境資訊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