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】3月底熱騰騰剛出版的布農族故事繪本《為什麼不能去打獵》、《毛毛》,由布農族醫師Valis Tanapima田知學創作圖文,描繪父親曾經對她說過的布農族故事。



田知學是南投信義鄉巒社群布農族人,從小就在山區部落以及父親講述的布農故事中長大。部落環境就是田知學最好的玩樂場所,也是部落長輩們最天然的教材。田知學預計創作一整個系列的布農族繪本故事,《為什麼不能去打獵》、《毛毛》兩本是布農故事系列的第一、二本。

促進各族孩童交流

從小聽著父親的故事長大,田知學到了成年後,體會到父親與部落耆老們的用意:族語、文化、歷史傳承。她盼望能用繪本故事與不同族群的小朋友交流,更希望布農族的孩子能夠繼續享受有長輩說故事的幸福。

故事背景設定在2百多年前的中央山脈,從一位小女孩法莉絲在山間與部落遭遇的故事開始。長輩告訴法莉絲,當山芒花開、螃蟹在山中走動,人們就不可以再去打獵了。但是法莉絲沒聽大人的話,為了想證明女孩也會狩獵,悄悄地離開部落。結果法莉絲在追逐梅花鹿的過程中掉入冰冷的溪水中,也開始在森林裡的冒險。

在冒險過程裡,法莉絲認識了一位新朋友「毛毛」,和布農族不同,全身長滿毛又有尾巴的毛毛,是從哪來的呢?「毛毛人的故事,還有巨人傳說,是我們這一代小時候一定會聽長輩說的故事。」田知學將生活經驗畫在繪本故事裡,例如部落孩子會玩的遊戲、會吃的東西,這些都是不同族群的孩子沒有過的體驗。

延續父親生前使命

前幾年結婚嫁到美國,田知學目前與美籍丈夫正快樂地等著孩子出生。本職為醫師的田知學想要創作,父親是最主要的原因。當年因父親田茂盛面臨癌末,她的婚禮選擇在醫院舉行;田茂盛曾是布農族語老師,也是優秀的獵人,對於族群文化瞭若指掌。田知學的婚禮上,訂婚儀式採用傳統布農婚禮,結婚典禮還有部落長輩組成的八部合音為新人祈福。

父親過世一年後,田知學受台北歐洲學校邀請,演講原住民族文化。面對一群來自歐美各國、家境富裕的學生,用英文介紹布農族。田知學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,從不曾在山區生活的學生和外籍教師,很驚訝地發現台灣有著多元族群和文化,以及山的子民如何生活。

「他們甚至會慶祝世界包容日(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tolerance)。」田知學說,在台北歐洲學校講述原住民族群文化,可以看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國籍的人們,如何建立包容的多元價值觀。

在部落成長,不會有便利商店、麥當勞,也沒有種類繁多的巧克力、餅乾糖果。田知學說,她第一次吃到薯條時是國中,當時非常訝異,不明白這種食物為何這麼受歡迎?「在部落,孩子們可以到處挖地瓜起來自己烤著吃,自然又香甜。」從不吃零食的小朋友第一次吃到巧克力,田知學說自己差點吐了出來。

在和歐美國家的小朋友介紹過原住民族後,田知學領悟到,能為布農族、為父親做的事,就是延續父親生前的工作:文化傳承。「寫故事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還算順利,因為童年在山上的回憶、家中長輩永遠都說不完的故事傳說、父親留下來的一些文獻,讓我有很豐富的基礎去寫這一系列的故事。」

記錄老祖宗智慧

為了紀念父親,田知學決定將聽過的故事畫出,也希望讓部落的孩子能夠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。在後續系列故事中,田知學會呈現布農族的祭典、巫術、婚禮,還有小獵人跟著大獵人腳步成長學習的過程。按照布農傳統曆,長輩會告訴孩子哪些季節、何種動物可以捕捉,也會教導晚輩尊敬自然、不可浪費的道理。

在田知學父親過世前幾年,爸爸開始頻繁地打獵;即使在治療期間,只要回到部落,一定往大山深處跑,群山環繞中,本是布農獵人的依歸。「布農族是最好的獵人,身為布農族男人一定要會打獵。」對生活在高山的族群來說,人們向自然學習的知識非常豐富,如何運用對於生物、季節氣候、地理環境來生存,是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是否出眾的方式。

有能力的人也要具備分享、孝順、勇敢、誠實等品格,才會被人們認為是「很美好的人」。「對布農族的老人家而言,再高級昂貴的牛肉絕對沒有比腥味重的山肉更好吃。」她說,爸爸很後悔的事,是沒有在祖父在世時讓長輩吃到更多自己捕獲的獵物。

田知學希望用創作讓不同族群的人能夠互相認識對方,消除因差異而產生的歧視、偏見與排擠;了解來自各地的人,是因文化與環境而有所不同,並非誰好誰壞、誰對誰錯。「最想告訴布農族的孩子:要以身為布農族而驕傲,自我認同、肯定。別忘了自己從哪來,更不要忘記族語怎麼說。」

轉載自~ 台灣立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婚紗攝影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