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處閉塞叢林中被重新發現的吳哥窟(Angkor Wat),讓世人驚嘆,前往柬埔寨的遊人如朝聖般絡繹不絕,然而,那規模浩大、作工細膩的宗教建築群的「原型」竟始於泰國東北部地區呵叻府(Khorat)的碧邁(Phimai)古城,卻可能是許多人所不熟悉的……。



泰國東北部至今仍是旅客較為陌生的區域,雖然它擁有悠久的歷史、豐富的物產與保有更多傳統的生活樣態,以碧邁歷史公園的歷史建築為例,它的建築年代早於柬埔寨知名的吳哥窟,甚至有人稱它為「吳哥窟的原型」,但素可泰(泰國第一個王朝所在)、大城(Ayuttaya,泰國第二個王朝所在)被UNESCO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遺跡,名聲遠超過於它,讓人忽略了碧邁及這塊廣闊大地~Isan(泰國東北部高原的慣稱)上的悠遠豐美。

呵叻府的正式名稱其實很長,叫做「那空拉差席瑪府(Nakhon Ratchasima)」,是泰國面積最大的一省,其中的碧邁(Phimai)擁有人稱「泰國的吳哥窟」的Phrasat Hin Phimai,主要遺跡位於「碧邁歷史公園」(Phimai historical park)之內,最顯著的地標為三座以紅砂岩石塊建構的高棉式佛塔。

根據《Korat Magazine》的報導指出,研究吳哥窟的專家Monsieur H. Parmentier推測,碧邁城與其宗教建築的建造年代約在12世紀,當時正是高棉著名君主、興建吳哥窟的懾耶跋摩七世(Jayavarman VII)的年代,建造的時間早於吳哥窟。

一般相信,那個輝煌盛世的年代裡,高棉曾闢築了一條「皇家大道」,一路從高棉中心、經過泰國直抵緬甸邊境,碧邁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據點,曾擁有繁華富足的美好,碧邁歷史公園保存的建築,有人稱其為後來興建吳哥窟的「原型」。

▲進入聖殿的外圍通道,厚重的基石擎起裝飾性強烈的高柱、石廊窗,向晚的天際下,歷史感十足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碧邁古城由兩圈長方形石牆與護城河包圍,長1030公尺、寬655公尺,規模雖不及柬埔寨吳哥窟那麼壯闊,但做為吳哥的原型建築,其外觀與形式十分相似,細膩的程度也是後來的吳哥窟所極力超越的標準。

然而,就細部雕刻觀之,碧邁與吳哥都是高棉王朝的屬地,雖同為高棉式的宗教建築,但吳哥窟呈現的是濃厚的印度教風貌,而碧邁卻多數還是受到佛教的影響。

每年雨季過後的11月,「碧邁文化節」(Phimai Festival)便會在此盛大展開,內容包括在泰國頗富盛名的長尾船划船競賽,倥舞(泰國傳統面具舞)與當地藝術文化表演,高潮則是晚間在碧邁歷史公園內舉行的「聲光秀」。

▲燈光秀開場前,燈光逐漸打亮古蹟周邊,在天色變化快速的magic hour,一面古牆,彷彿就訴說著史事篇篇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因著這場如同素可泰一般精彩的聲光秀來到古城,十一月中旬的天色暗得很早,草坪四周漸漸亮起燈光,投射在古老佛寺外圍石牆的光影,讓規模其實不大的佛寺,顯得高聳而莊嚴。厚重的砂岩堆疊成長方形的石門一道道,延伸至佛塔所在的內城中心。

仰望沒有了屋頂的石廊門柱,在向晚魔幻似的天色變換中,顯得格外巨大厚實,沒有機械器具的年代,如何將這些大石塊堆疊?黝黑石塊、陰暗的廊道,只透著微微亮的昏黃光線,踏走在高低不平的石板步道,穿過如迷宮般的石門,多處得「爬」過近膝蓋高度的門檻,這裡也許沒有如吳哥窟的老榕樹樹根糾結纏繞,古老的氛圍絲毫不減……。

▲厚重巨大的石柱與門廊林立、層疊,幽暗的黃昏中行走,猶如踏入迷宮,氣氛詭譎卻充滿興味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▲身著古裝的年輕舞者,如宮女,在昏黃燈光照射的古城內,令人跌入錯亂若真的時空場域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進到最中心區域,三座高聳的佛塔佇立,天色快速的暗了下來,加上顏色本就深沈的石材,從曼谷搭了4小時的車,卻無法清晰看到上面細緻的雕刻,難免遺憾,然而,光是古城的整體規模、佛塔與周邊廣場的空間感,依舊令人撼動……。

夜裡的碧邁古城佛塔,如三座高大的山峰,黑沈沈地只見輪廓,神聖的聳立於周圍樹林間,直到一年一度的聲光大秀登場,透過燈光、音效與煙幕、歌舞的氣氛營造,才驚見佛塔給人的震撼,是那樣多變、魔幻、高深、神聖……。

▼色澤深沈的高聳佛塔,在天色昏暗中難見其細膩,卻在燈光的投射之後,展現金碧輝煌、晶燦如鑽石般的奇幻萬變。(記者謝禮仲攝影)

不僅科技的結合運用令人激賞,讓人驚嘆的「碧邁古城聲光秀」,更讓人看見深沈的文化底韻,脈脈相承地流轉著,不只在表演,而在真實的生活中………。(待續)

文章來源: NOWnews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婚紗攝影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