旺報【文╱紀連海】



清世祖愛新覺羅·福臨是清朝各帝中唯一一個行過兩次大婚禮的皇帝。

當「秀女」二字映入人們的眼簾時,人們的直覺是秀女應有沉魚落雁之貌,然而,秀女中有靚麗容貌的實在不多。從一張張清末應選秀女的照片上,似乎很難將這些面孔與任何一個表述美貌的詞彙聯繫起來。

選秀重品行門第

這裡我們就要注意,大清皇室公開的兩條選秀的標準:一是品行,二是門第。清代冊封皇后、妃、嬪的冊文中,常常見到的是「寬仁」、「孝慈」、「溫恭」、「淑慎」,以及「誕育名門」、「祥鐘華閥」等等字眼。其中,門第又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。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,相貌奇醜,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,因此,她最終也當上了皇后。

被選中入宮的秀女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齡(一般是25至30歲),如果仍然未被皇帝看中,就可以被放出宮去,如若已經被皇帝看中,那麼一直到死,都不能離開紫禁城半步,只有在深宮高牆內慢慢地度過自己的青春。被皇帝臨幸的秀女均要授以封號,秀女們初得的封號一般是答應、常在、貴人或嬪,以後可逐級晉封。秀女有機會入選皇后,在清代10個皇帝中只存在於順治、康熙、同治、光緒4朝。

因為愛新覺羅·福臨、愛新覺羅·玄燁、愛新覺羅·載淳、愛新覺羅·載湉4位都是在尚未成婚的幼年繼承皇位的,而其他6位皇帝除末代皇帝愛新覺羅·溥儀在大清王朝滅亡時還不滿6歲,不能成婚立后外,都是在婚後繼承皇位的,故只能冊立原邸中的嫡福晉(夫人)為皇后。

秀女被選中做皇后,需行大婚禮。屆時,要舉行許多規模隆重的典禮活動。首先,要由翰林院翰林撰寫冊文、寶文,禮部製造金冊、金寶,然後備辦彩禮等,擇吉日派使臣持節到皇后家行具有訂婚意義的納彩禮。迎娶皇后入宮之前,皇帝要再備辦迎親禮物,役使臣持節到皇后家行納徵禮。行冊立禮的前一天,皇帝要遣官告祭天地和太廟奉迎之日,皇帝要具禮服先至皇太后宮行禮,再在裝點一新的太和殿舉行大朝,然後皇帝還宮,正、副使持節去皇后府邸行冊立之禮,並奉迎皇后入宮。

在長長的儀仗隊的前導後扈下,鳳輿載著皇后進午門,經太和門、中左門、後左門,乾清門,至乾清宮(順治、康熙時至太和殿階下)停下,皇后步行過交泰殿,入坤寧宮東暖閣大婚洞房,等候吉時與皇帝進合巹宴,行合巹禮。

世祖唯一兩次婚

第二天,皇帝、皇后分別去慈寧宮拜見皇太后,皇帝在太和殿舉行慶賀禮,文武百官、外國使臣進表祝賀,皇帝頒詔,布告天下。爾後,皇帝在太和殿,皇太后在慈寧宮設大宴,分別宴請皇后的父親、母親等人並賜禮物。至此,大婚禮才算完結。

清世祖愛新覺羅·福臨是清朝各帝中唯一一個行過兩次大婚禮的皇帝。順治八年(1651)8月,愛新覺羅·福臨冊立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。後因愛新覺羅·福臨認為這位皇后「乃睿王(指攝政王多爾袞)於朕幼沖時,因親訂婚,未經選擇。自冊立之始,即與朕意不協」(《清世祖實錄》),並「處心弗端且嫉刻甚,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」,「僻嗜奢侈,凡諸服御,莫不以珠玉綺繡綴端,無益暴殄,少不知惜」(《御制孝獻皇后行狀》),故於順治十年(1653)8月將她廢黜,降為靜妃。第二年6月,愛新覺羅·福臨冊立了第2位皇后,即孝惠章皇后。

後宮妃嬪的等級

看過《後宮甄嬛傳》第五、六兩集的朋友們,一定會注意到下面兩個情節:第五集中,身為貴人、位份較高、住在氣派的咸福宮的眉莊路上巧遇余答應,余答應恃寵而驕,竟讓身為貴人的眉莊給她讓路,眉莊隱忍不發。第六集中,被封為妙音娘子的余答應居然敢把皇帝身邊老人欣常在送進慎刑司。

這裡,就有個問題:大清王朝後宮的等級身分問題。

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,有過正式規定──用我們現在的話講,叫做「紅頭文件」。其中含糊其辭地要求:皇后一人,皇貴妃一人,貴妃2人,妃4人,嬪6人。但是,皇帝仍有很大的餘地。因為嬪以下的貴人、常在、答應等,都沒有具體的名額限制,所以皇帝照樣可以隨心所欲地無限擴軍。

宮中皇后、皇貴妃、貴妃、妃、嬪以及宮女等,都是有嚴格等級的。清朝是等級社會,宮中更是等級森嚴。穿衣、配飾、吃飯、喝茶、吃肉、月俸、賞銀、例銀、用具、房間大小等等都有規定。后妃不同等級配給的宮女也是有規定的。總之,從頭到腳,從吃到穿,都有規矩。

比如,皇太后每年的津貼,累計有20兩黃金,2百兩白銀;皇后每年的津貼,累計有1千兩白銀,配12名女傭;皇貴妃每年8百兩銀子,配8名女傭;貴妃6百兩,8名女傭;妃3百兩,6名女傭;嬪2百兩,6名女傭;貴人1百兩,4名女傭;常在50兩,3名女傭;答應30兩,2名女傭。(待續)

新聞提供: 旺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婚紗攝影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